Negative-mode:整顆IC處於浮接狀態, IC的基體
(Substrate)先被充電而具有負極性的電壓,然後該
IC的任一腳位以直接接地的方式放電。
3.2 靜電放電測試方式
在每一測試模式下,IC的該測試腳先被打上(Zap)某一
ESD電壓,而且在同一ESD電壓下,IC的該測試腳必須要
被Zap三次,每次Zap之間的時間間隔約一秒鐘,Zap三次之
後再觀看該測試腳是否己被ESD所損壞,若IC尚未被損壞
則調昇ESD的電壓,再Zap三次。此ESD電壓由小而逐漸增
大,如此重覆下去,直到該IC腳己被ESD所損壞,此時造
成IC該測試腳損壞的ESD測試電壓稱為『靜電放電故障臨
界電壓 (ESD failure threshold)』。
如果每次調昇的ESD測試電壓調幅太小,則測試到IC
腳損壞要經過多次的ESD放電,增長測試時間; 若每次調昇
的ESD測試電壓太大,則難以較精確測出該IC腳的ESD耐
壓能力。因此,有一測試經驗法則如表3.2-1所示,當ESD
測試電壓低於1千伏特時,每次ESD電壓增加量為50V(或
100V);當ESD測試電壓高於1千伏特時,每次ESD電壓增
加量為100V(或250V)。而ESD測試的起始電壓則從平均
ESD故障臨界電壓的70%開始。
表3.2-1 ESD 測試法則
(1). Stress number = 3 Zaps. (5 Zaps, the worst case) |
(2). Stress step |
ΔVESD = 50V(100V) for VZAP <=1000V ΔVESD = 100V(250V, 500V) for VZAP > 1000V |
(3). Starting VZAP = 70% of averaged ESD failure threshold (VESD) |
例如,某一IC的人體放電模式(HBM) ESD耐壓大概平
均在2000V左右,那麼起始測試電壓約為1400V開始。測
試時,1400V的ESD電壓 Zap到IC的某一腳去(相對的VDD
或VSS腳要接地),測三次1400V的ESD放電,若該IC腳尚
未被損壞,則調昇ESD電壓到1500V,此1500V的ESD電壓
再打到該IC腳三次,若該IC腳尚未被損壞,則再調昇ESD
電壓到1600V,依此類推,直到該IC腳被靜電放電所損壞
為止。
我們來估算一下,一顆40pin的IC (38支I/O,1支VDD
,1支VSS),其人體放電模式(HBM)自1400V 測到2000V,
每次ESD電壓增加量為100V的情形下,所要測試的次數 :
每一測試腳在變化ESD電壓之下的Zap次數= [(2000-1400)/
100+ 1] ×3=21次;每一支Input/Output腳的測試組合 = 4種 (
如圖3.1-1所示);38支Input/output腳的總測試次數=38支×4
種×21次= 3192次;Pin-to-Pin 靜電放電測試(如圖3.1-2所示)
之次數=38支×2種×21次=1596次;VDD-to-VSS靜電放電測
試(如圖3.1-3所示)之次數=1支×2種×21=42次;故該40腳位
IC的ESD(1400~2000V)總測試次數= 4830次。
由上述的簡單估算可知,一具有40腳位的IC,只從14
00V測到2000V,每一次電壓調昇100V,則要4830次的ESD
放電測試。而在實際情形,IC腳的耐壓度可能每一支都不
相同,要真正測出每一支腳的ESD耐壓程度,則所需測試
次數會遠超過上述的數字。因此適度放寬每次ESD電壓調
昇的幅度(自100V→250V)可以減少測試的次數及時間。
以上所談的ESD測試次數是指HBM測試,若該IC也要
做MM以及CDM的ESD測試,則還要再加上MM及CDM的
ESD測試次數。
3.3 靜電放電故障判斷
IC經由ESD測試後,要判斷其是否已被ESD所破壞,
以便決定是否要再進一步測試下去,但是如何判定該IC已
被ESD所損壞了呢?常見的有下述三種方法 :
1‧絕對漏電流:當IC被ESD測試後,其Input/Output腳的
漏電電流超過1μA(或10μA)。漏電電流會隨所加的偏
壓大小增加而增加,在測漏電電流時所加的偏壓有人
用5.5V(VDDX1.1),也有人用7V(VDDX1.4)。
2‧相對I-V漂移:當IC被ESD測試後,自Input/Ouput腳看
進IC內部的I-V特性曲線漂移量在30% (20%或40%)。
3‧功能觀測法: 先把功能正常且符合規格之IC的每一支
腳依測試組合打上某一電壓準位的ESD測試電壓,再
拿去測試其功能是否仍符合原來的規格。
用不同的故障判定準則,對同一IC而言,可能會有差距頗
大的ESD故障臨界電壓。因此ESD故障臨界電壓要在有註
明其故障判定準則條件之下,才顯得有意義!
3.4 靜電放電測試結果的判讀
表3.4-1 某一IC的ESD測試實際結果
(單位 : V)
接 地 腳 |
VDD(+)
PD-mode |
VDD(-)
ND-mode |
VSS(+)
PS-mode |
VSS(-)
NS-mode |
測 試 腳 |
2 |
2500 |
-1000 |
500 |
OK |
3 |
1750 |
-500 |
500 |
OK |
4 |
VDD |
VDD |
VDD |
VDD |
5 |
7250 |
OK |
7000 |
OK |
6 |
7000 |
OK |
7000 |
OK |
7 |
4250 |
-500 |
4000 |
-5750 |
8 |
5000 |
-250 |
4500 |
-3000 |
9 |
3000 |
OK |
4500 |
-7000 |
10 |
OK |
OK |
7500 |
OK |
11 |
7250 |
OK |
7250 |
OK |
12 |
2000 |
-1000 |
500 |
OK |
13 |
2250 |
-750 |
500 |
OK |
14 |
2250 |
OK |
750 |
OK |
15 |
6500 |
-750 |
500 |
OK |
16 |
1500 |
OK |
500 |
OK |
17 |
VSS |
VSS |
VSS |
VSS |
表3.4-1為一IC之ESD測試結果,測試腳4是VDD,測
試腳17為VSS,其他為Input或Output腳。表中"OK"表示其
ESD耐壓超過8KV以上。對Input/Output腳有四種測試模式
,我們看第7腳,其ESD耐壓分別為4250V(PD-mode),-500
V(ND-mode),4000V(PS-mode),以及 -5750V(NS-mode),
此第7腳的靜電放電故障臨界電壓(ESD failure threshold)定
義為其四種測試模式下的最低值,即此第7腳的ESD failure
threshold為500V。另外,我們再看第11腳,其ESD耐壓分
別為7250(PD-mode),超過8000V(ND-mode),7250(PS-
mode),以及超過8000V(NS-mode),此第11腳的ESD failure
threshold為7250V。依此類推,每一腳都有其ESD failure
threshold。而此顆IC的ESD failure threshold定義為所有IC腳
中ESD failure threshold最小的那個電壓值,因此,該顆IC的
ESD failure threshold僅達500V。即使有些腳的ESD耐壓可達
七千多伏特,這顆IC的靜電放電故障臨界電壓仍定義為500
V。
因此,靜電放電防護電路的設計,要能夠提昇IC所有
腳位的靜電放電故障臨界電壓,而不是只提昇某幾支腳位
的靜電放電防護能力而已。
IC製程特性有時會有小幅的(10%) 漂移,因此每顆IC
之間的特性可能會有些微的不同,其ESD耐壓特性也可能
會有差異。要有意義的產品品質管制,在一批相同的IC中
,要隨機取樣一些IC做ESD耐壓測試,在每樣測試中所挑
選的IC數目至少大於5顆。在這些ESD耐壓測試的IC中,每
一顆都可找出該顆IC的ESD failure threshold,可能每一顆之
間的ESD failure threshold都不太相同,這時我們定義其中最
低的ESD failure threshold為該批IC的ESD failure threshold。當
取樣的數目越多,該批IC的ESD failure threshold越精確。
由上所述,ESD測試從每一支腳的測試組合,每一顆
IC的測試方法,一直到整批IC ESD故障臨界電壓的判定,
都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ESD protection不是一支腳的
問題,而是整批IC的問題。因此靜電放電防護要有效用,
就必須考慮到各種ESD情形下,靜電放電電流在IC內部流
動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