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1| |||
从感觉上,总感觉加sdm去实现小数分频不太靠谱,明明一会2分频,一会3分频,怎么平均一下就实现了2.5分频呢?
我其实挺好奇第一个人为什么会想到用平均去实现小数分频的。
回过头来想,现实中的电路,即便VCO产生相噪特别低的信号,每个周期的时间也会有一些差别,这个时候怎么评估这个VCO的频率呢?对,就是使用平均。
我又查了一下频率的定义,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重复发生的次数。其实这个定义就包含了平均。
这样想的话,有人会用平均去实现小数分频,就不足为奇了。
感慨!还是得从定义出发。常用的定义反而会觉得不熟悉。
举个例子:以2.5为例
正常的小数序列是2.5,2.5,2.5,2.5,2.5…….这样循环
在PLL中,只有整数分频,那如果用整数平均形成2.5的话
可以有 2,3,2,3,2,3,2,3
也可以2,2,3,3,2,2,3,3
加大整数的范围,可以有 1,2,3,4,1,2,3,4这样
那这些序列对分频有什么影响呢?
问题转化为,这些序列对PLL的分频有什么影响?
由上一篇文章知道,由于分频器只在输出上升沿有影响,可以只将相位线性化进行分析。
由于分频器的相位与序列是线性相关的,所以序列的功率谱形状,应该与分频器输出相位的功率谱形状相似,因此,为简化,先考虑序列的功率谱形状。
这里为什么是用功率谱分析呢?因为相位噪声的定义是功率的比值。
正常小数序列①[2.5,2.5,2.5,2.5…..]的功率谱只在载波有能量,其他能量是增加了白噪声。
序列②[2,3,2,3,2,3….]在载波和0.5fs处有能量,并且为-13.98dBc。fs为采样频率。
序列③[2,2,3,3,…]在载波和0.25fs处有能量,并且为-13.97dBc
序列[2,2,2,2,2,3,3,3,3,3]在载波和0.1fs,0.3fs,0.5fs处有能量,分别为-14.74dBc,-23.1106dBc,-27.94dBc
🔁 从上面几个序列的功率谱可以发现几个规律。
一,只有序列①[2.5,2.5,2.5…]是没有杂波的;而其他“求平均”的序列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杂波。
二,“求平均”的序列产生的杂波分布是与采样频率fs相关的;
二,重复的序列越长,杂波的基频越高,但能量与载波相比会更高;比如序列②[2,3,2,3…]重复的周期是2,而基频是0.5fs,但功率与载波相比-13.9dBc;序列④[2,2,2,2,2,3,3,3,3,3]重复的周期是5,基频是0.1fs,与载波相比是-14.74dBc。
既然我们产生的序列存在杂波,那不是滤除这些杂波,我们就可以实现性能很好的小数分频了吗?刚好PLL中的环路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我们可以把环路滤波器带宽外的杂波全部滤除。
但是,我们的杂波分布不一定在环路滤波器外,我们可以怎么做?
第一,因为杂波分布是与采样频率fs相关,我们可以直接提高fs,这样杂波分布也会更高频,提高fs,也就是降低分频比。
第二,由于杂波的分布与序列相关,可以找到一种算法,将低频的杂波能量小一点,然后将高频的杂波能量大一点,这就是噪声整形(noise shaping)。而sigma-delta调制器实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算法。我们常说的将量化噪声推向高频,就是这个意思。
后续研究一下sigma-delta 调制器为什么会产生噪声整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