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智能手机、自动驾驶芯片等电子设备中,一个看不见的威胁始终存在——静电放电(ESD)。
当人体携带的静电触碰芯片管脚时,瞬时可达数千伏的电压有可能直接损坏内部电路。而ESD设计窗口,正是芯片设计师为抵御这种威胁划出的“安全防线”。
探索ESD设计窗口,对提高芯片可靠性、适应先进工艺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以下通过多个实际案例,揭示ESD设计窗口研究的核心价值。
一、什么是ESD设计窗口?
ESD设计窗口是芯片在正常工作与ESD防护之间划出的“安全工作区间”,通过电压-电流(I-V)特性曲线直观呈现。以最常见的GGNMOS器件为例,其设计窗口包含五个核心区域(如图1所示):
(示意图 1:包含正常工作电压区、安全区、ESD设计窗口区、栅氧击穿区、二次击穿区,标注Vth1、Vth2、Vhold等关键参数)
二、研究ESD设计窗口的三大核心价值
1. 保障芯片正常工作,避免“误动作”
案例1:智能手表侧键ESD失效与优化
某智能手表在侧键附近进行ESD测试后发生反复开关机问题,类似于长按电源键的行为。经分析,问题源于位置1 的电容耐压值不足(25V)且未贴TVS管,导致ESD能量直接损坏电容。
通过将电容更换为TVS管,并在侧键FPC附近增加GND露铜区域引导静电泄放,问题得以解决。这一案例验证了ESD设计窗口中“安全区”的重要性——若维持电压(Vhold)低于工作电压,防护器件可能误触发导致逻辑混乱。优化后,通过提升TVS 管的触发电压(Vt1)和维持电压(Vhold),确保正常工作时防护器件处于关闭状态。
案例 2:USB接口ESD导致黑屏死机
同一款智能手表在USB接口注入±10KV接触放电时出现黑屏,定位发现悬空的ID管脚积累静电后对周围敏感信号放电,同时GND局部电平抬高干扰了MIPI等信号。
通过将USB_ID管脚接地、优化GND过孔分布,并将敏感信号远离接口,成功避免了二次放电。这体现了ESD设计窗口中“安全裕度”的必要性——预留10%~20%的电压冗余可防止电压波动触发误动作。
2. 平衡防护能力与设计约束,突破 “窄窗口” 困境
案例 3:台积电3nm工艺的ESD设计突破
伴随制程节点减小,ESD设计窗口连续变窄。例如,根据IRPS数据,40nm典型窗口为3V,7nm缩减至1.5-2V。台积电与某三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发的3nm工艺中,采用新型可控硅(SCR)结构替代传统GGNMOS,在0.75V电源电压下实现8kV HBM防护,同时将电源钳位电路面积缩减66%。通过调整SCR的触发电压(Vt1)和维持电流(Ihold),在窄窗口中实现了高电流泄放能力(TLP 测试耐受10A 电流)。这一案例证明,通过器件结构创新可在有限窗口内平衡防护能力与面积约束。
案例 4:内嵌横向PNP 晶体管的新型ESD器件
某研究所提出的PNP_DDSCR器件,通过嵌入横向PNP晶体管优化ESD设计窗口。与传统DDSCR相比,其触发电压降低31%,维持电压提16.8%,设计窗口优化44.5%。在VF-TLP测试中,过冲电压仅为传统器件的37%,同时保持快速触发速度。该结构的创新为窄窗口下的高电流泄放提供了新思路。
(PNP_DDSCR器件结构剖面图与等效电路图)
3. 抵御闩锁效应,提升极端环境可靠性
案例 5:汽车芯片高温下的闩锁规避
汽车电子需在125℃以上高温条件下工作。传统体硅器件易因漏电流激增和闩锁效应失效。采用 SOI 技术后,介质隔离消除了寄生双极晶体管,漏电流降低至体硅的1/50,同时通过优化维持电压(Vhold > VDD)和维持电流(Ihold > 工作电流),成功避免闩锁。例如,某车规级MCU通过双级TVS二极管(主二极管15pF + 箝位二极管5pF)和保护环设计,实现±8kV HBM 防护并通过 AEC-Q100 Grade 0认证。
案例 6:高温对 MOSFET 维持特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NMOS器件的维持电压(Vhold)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195℃时可能低于电源电压导致闩锁。通过TCAD 仿真发现,温度升高会削弱寄生双极晶体管的电流增益(β),而增大体电阻(R_body)可补偿这一效应。某0.18μm SOI 工艺的NMOS 器件通过优化掺杂浓度,将Vhold 从1.2V 提升至1.5V,确保在150℃环境下仍满足Vhold > VDD 的要求。
三、未来挑战:更窄的窗口,更高的要求
案例 7:某公司车规级 MCU的ESD设计
合规芯片需满足AEC-Q100可靠性标准,其中ESD防护是核心指标之一。该公司某系列MCU采用24nm工艺,通过双级TVS二极管结构和0.5μm间距的保护环设计,在150℃引擎舱环境下实现±8kV HBM 防护。量产数据显示,闩锁失效比例从0.05%降至0.01%。该案例表明,在先进工艺中,全芯片协同设计(如电源轨与I/O端口的防护网络)是应对窄窗口挑战的关键。
结语
ESD设计窗口是芯片可靠性的“压舱石”。从消费电子到汽车芯片,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避免静电损坏,更在于推动先进工艺下的设计创新。例如,台积电3nm工艺的SCR结构、某研究所的PNP_DDSCR器件,以及车规级MCU的双级防护设计,均为ESD设计窗口的优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将来,伴随3nm及以下工艺的推广,对设计窗口的精细化探讨将变为芯片本土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