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
MOS有饱和区特性这件事据说Tsividis用河流与大坝模型来解释。这里我想用一个半物理半形象的模型来解释一下。
首先回顾一下电流是怎样形成的,这有利于我们下面的分析。半导体中载流子运动方式一种是漂移,主要是多子在电场影响下移动。另一种是扩散,主要是少子在浓度影响下移动。Mos是多子器件,因此以漂移为主。我们就忽略扩散效应。当以漂移为主时,电流就等于截面积的电荷Q乘以迁移率u再乘以电场强度E。
如果是普通导体,各个截面积的电荷不同,但是电流是连续的,也就意味者各处电场强度不同。但是电场强度沿电流方向的积分就是电势。从这个就可以推导出电阻串联的公式。电压在电阻高的地方分配的多,电阻低的地方分配的少以保证电流的连续性。
MOS的特性有些特殊。他的电荷与该处的电势有关系(因为在正常工作时,主要都是反型层电荷)。当VGS大于VTH,VDS等于0时,沟道电势完全相等,各处的反型层电荷也完全一样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均匀电阻。此时可以等效算出一个等效电阻。但是如果维持VGS不变,当VDS轻微增加δV时,可以想象的到,由于源端的电势不变,因此源端的电荷基本不变;漏端的电位增加,漏端电荷开始减少。相应的,漏端等效电阻变大,电场强度也大一些。对整个沟道而言,电流也会增加,但是在源端来看,他得到的电场强度增加量比平均分配的要少一些,意味者此时的动态电阻比VDS为0时要大一些。所以I-VDS曲线不会是沿着直线变化,而是逐渐向下偏离。
当VDS逐步增加时,总有一天会导致漏端的电荷为0。当这个时刻到来时,再增加δV,压降就会全部落在漏端这一点上,而源端到漏端的电荷与电场强度再也不发生变化,这就是VDSAT点。在这点动态电阻开始变为无穷大,电流不再变化,MOS管从线性区进入饱和区。
如果我们假定当VDS=VGS-VTH时,载流子浓度突变为0,那么这就意味者夹断区域(载流子为0的区域)长度为无穷小,饱和区输出阻抗为无穷大。这是由于如果夹断区域不是无穷小,那么夹断区是绝缘的,一个绝缘材料串联一个导体会使得电流为0。但实际并没有这种无穷小存在。在前面的推导中,载流子浓度突变为0来自于耗尽层近似,同时忽略了少子扩散。当考虑到以上两个效应后,可以知道在这个区域载流子浓度非常小,但不是0,增加的压降仍然会落在这个区域,但是这个区域长度非常小,电势差近似为vdsat,因此场强非常大,并且会随着VDS增加而变化,输出阻抗也不见得是无穷大。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OS会有饱和区特性。同时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夹断区域载流子浓度不是0,我们也无需讨论为什么夹断了,电流还能流过这个区域。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推导中,会出现当VDS大于VDSAT,电流下降的曲线。然后书中直接说在VDSAT点取极值得到分区模型。其实这是由于在推导使用的电荷公式只适合反型区域。当变为耗尽区时,公式会推导出负的载流子浓度从而导致错误。
前面的讨论不是很严格,有很多隐含的假设前提。但是基本的大框架还是物理的。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简化模型形象理解公式推导。如果想进一步严格的用公式推导,可以参考《用于VLSI模拟的小尺寸MOS器件模型》这个书。该书中作者就从最基本的前提出发,列出公式,然后使用一步步简化假设求解公式,从而得到了不同的器件模型。我们也很容易从这个过程中看出,是哪个假设导致了简化模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