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全性在汽车研发中占据主导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初将电子控制单元(ECU)等电气组件集成到汽车中以来,这些组件对静电放电(ESD)和过电压的鲁棒性变得至关重要。因此可靠性因素对汽车工艺流程开发、器件设计及集成电路产品提出了最高优先级要求。针对电磁干扰和静电放电威胁,更存在极其严格的安全规范。这种对严苛汽车环境下综合可靠性的研发侧重,往往导致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推进进度滞后。随着智能汽车向高算力、多传感器融合和高速通信方向发展,静电放电(ESD)对汽车芯片的威胁愈发严峻。据统计,超过60%的IC失效与ESD相关,而汽车电子对可靠性的严苛要求(如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更让ESD设计成为技术攻坚的核心领域。
(采用SICK_Automotive机器人设备的典型汽车生产环境)
汽车芯片需在-40°C至175°C的极端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且需耐受振动、湿度及化学腐蚀。车载通信接口(如千兆以太网、USB4)需满足IEC 61000-4-2标准,抵御±15kV接触放电。研究表明,协同设计的TVS(瞬态电压抑制器)与CAN收发器芯片可将钳位电压降至±130V以下,有效保护核心电路。符合ASIL-D等级的芯片需在ESD事件中避免单点失效。随着工艺节点向5nm以下演进,栅极氧化层厚度减至数埃米级别,击穿电压显著降低。65nm工艺下,集成ESD保护电路的面积甚至超过逻辑电路本身,导致成本激增。倒装芯片(Flip-Chip)封装通过消除键合线和引线框架,将寄生电容降至0.25pF以下,带宽提升至14.6GHz。
根据汽车芯片的可靠性特征,汽车芯片的ESD保护器件需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多电压等级(如5V、20V、45V、60V)
·耗散高能ESD脉冲(如8kV IEC GUN),并将IC电压钳位至安全值
·耐受破坏性ISO脉冲(动态击穿电压稳定)
·满足工艺稳定性(如6σ裕量)
·兼容汽车宽温范围(-40至200°C)
·适配不同模拟电路的布局需求
当前汽车行业中主流采用的静电放电防护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PN二极管、NPN双极型器件、PNP双极型器件、NPNP晶闸管与DMOS集成、有源BIGFET。完整的芯片级静电放电防护策略需要覆盖所有电源域。低压CMOS部分的ESD设计与标准CMOS技术遵循相同规则。然而汽车模拟电路包含多样化的IC输入输出配置及内部电路,这些都可能对ESD应力敏感。此类电路也更难归类以制定设计规则。此外,模拟电路设计师往往遵循其独特的电路设计/版图直觉与偏好。因此在不同产品电路配置中,需要被保护的电路(即ESD设计窗口上限)针对不同引脚往往缺乏明确定义。
(高压静电放电保护器件的定性比较,正面++/+,中性o,负面--/-)
汽车电子静电放电(ESD)保护设计面临的多重特殊挑战。高能量电磁干扰(EMI)必须被限制在芯片外部的抑制二极管所设定的精确电压阈值内,不得侵入半导体芯片。这一特性决定了汽车电子技术必须满足最低耐压要求。ESD设计窗口的考量,结合统计分析与温度稳定性因素,进一步扩大了该技术所需的电压裕度。
为确保高良率与可靠运行,EMI/ESD规范必须在技术研发初期就纳入考量。多种高压ESD保护元件(二极管、双极晶体管、晶闸管、BIGFET)为垂直结构(如智能功率IC)和纯横向结构(如高压CMOS)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其面积效率与ESD性能各具特点。基于垂直结结构的高压二极管集成技术可实现反向击穿电压的可调设计,其掺杂分布决定了器件对工艺波动的稳定性。
在垂直NPN双极元件中,ESD电流承载能力、触发电压与维持电压的工程优化对功能实现至关重要。高压模拟电路因其复杂结构往往隐藏着ESD保护难题,要避免失效通常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全面审查,特别是针对关键应力模式的评估。
汽车芯片的ESD设计是一场涵盖材料、工艺、封装与系统架构的综合性技术战役。随着国内厂商如广汽、地平线的崛起,以及国际巨头在高速封装领域的持续创新,汽车电子正从“被动防护”迈向“主动免疫”。未来,基于AI的ESD仿真优化和宽禁带半导体(如GaN)的应用,或将成为下一代技术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