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2u34的个人空间 https://blog.eetop.cn/178120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空间首页 动态 记录 日志 相册 主题 分享 留言板 个人资料

日志

浅谈Latch-up(二)

热度 12已有 7088 次阅读| 2022-11-23 09:46 |个人分类:ESD防护|系统分类:芯片设计| Latch

书接上文,我们已经探讨了Latch-up发生的机理,那这一期就讲一下Latch-up的测试流程与预防措施。

二.Latch-up测试流程。

目前通用的Latch-up测试标准是JESD78E。该标准中将Latch-up测试分为两种:1.电流测试 I-test,用于测试非电源管脚;2.电压测试 V-test 用于测试电源管脚。其中I-test又有正向注入/负向抽取两种,正向注入电流会使得端口电压升高,负向抽取电流会使得端口电压降低。


表一.测试闩锁效应的分类。(图源《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
图片
表一为Latch-up的测试条件,其中MSV表示(Maximum Stress Voltage)最大允许工作电压。
2.1 V-test的测试流程

  1. 对所有的输出引脚悬空,输入引脚置于高电平偏置,测量VDD到GND的漏电流In。
  2. 对待测管脚施加V-test源。
  3. 去除触发源后将被测管脚复原,测量漏电流Isupply,进行失效判断。(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In+25mA,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1.4*In)
  4. 如果没有发生Latch-up,将所有输入管脚,都置于低电平偏置,重复实验。
  5. 重复2,3,直到每个电源Vsupply管脚(或管脚组合)都通过测试。


图片图一.V-test激励波形。

V-test测试模拟的是电源浪涌是否会造成PN结击穿,形成雪崩击穿电流,从而造成寄生SCR的开启。

2.2 I-test的测试流程

  1. 不接受测试的输出管脚悬空。对于输入管脚,偏置于最大逻辑高电平。电源管脚置于最大工作电压。
  2. 测量VDD到GND的漏电流In。
  3. 对待测管脚施加I-test源。
  4. 去除触发源后,将被测管脚恢复到施加触发源之前的状态,并测量每个电源管脚的漏电流Isupply,进行失效判断。(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In+25mA,如果In>25mA,失效标准为>1.4*In)
  5. 如果没有发生Latch-up,对所有待测管脚,重复实验。
  6. 将非待测管脚置于悬空态。将输入管脚置于最小逻辑低电平。电源管脚置于最大工作电压。重复上述实验。


图片图二.I-test正向激励波形。
图片
图三.I-test负向激励波形。

I-test测试模拟浪涌电压出现在非电源管脚,浪涌电压高于VDD或低于GND。该电路中寄生SCR能否开启。

2.3 无源器件相连的特殊管脚

这类管脚都只进行I-test,具体情况请参照《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

2.4 特殊功能管脚

某些芯片会具有特殊的功能管脚,例如LDO,PWM,BOOT,PHASE,HB,VCC等,这些芯片的管脚能为其他芯片或器件提供偏置。而针对这类管脚,使用I-test还是V-test需要根据情况确定。

2.5 多电压域芯片

BCD工艺或者BiCMOS工艺能实现高压-低压多工作电压芯片,而这种芯片因为工作电压不同,V-test激励值不能统一按1.5*Vmax算。
图片
图四.多电压域Latch-up测试。(实例取自德仪Latch-up白皮书)
如图所示,该芯片存在5V,12V,60V多个VDD。针对该芯片的V-test需要不同的激励,VDD 5V需要1.5Vmax或MSV;VDD 12V需要1.2Vmax或MSV;VDD 60V需要1.1Vmax或MSV
三.Latch-up防护设计。

Latch-up防护的核心就是预防电路中寄生SCR的开启。而围绕这一目标具体有两个实现方向:

一.减少阱电阻Rn和Rp,降低寄生三极管的基级电压。

具体的版图设计规则:

1.减少Bulk与Soure/Drain端的间距,减少N-WeLL/P-WeLL的阱电阻。

增大阱接触区的面积和接触孔数量,因为阱接触区是高掺杂浓度的有源区,能大幅度改善阱电流分布,降低阱电阻。

2.使用环状阱接触有源区。环状设计能确保有源区与接触孔分布均匀,避免电流集中流向某一区域造成的局部电压过高。

二.减少βn和βp,降低寄生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削弱寄生三极管的正反馈耦合作用。

具体的版图设计规则:

1.增大NMOS/PMOS有源区与N-WeLL/P-WeLL的距离。通过增加间距,拉宽寄生三极管的基区宽度,减小其放大倍数。

2.增加额外保护环。保护环能为寄生三极管增加额外的集电极/射电极,而新添加的寄生三极管,(NPN:NMOS_Drain/P_Sub/N_Guard)与(PNP:PMOS_Drain/N_WeLL/P_Guard)更易触发,且不存在相互耦合作用。换句话说起到了对外部注入载流子的收集作用。


图片

图五.CMOS保护环示意图。


3.IO电路与核心电路的隔离,IO电路所承受的风险远高于内部电路。所以IO单元最好与内部电路间隔一段距离,确保ESD/Latch-up/EOS等不会引起内部核心电路的损坏。


其实Latch-up的防护相对于ESD来说较为简单,只要版图工程师注意间距与保护环的问题,绝大多数Latch-up失效都能避免(目前大部分工艺都已经把latch-up rule 写入 DRC中,只要按图索骥即可)。但是模拟IC要面临的Latch-up的情况更加复杂,所以这里介绍些非常规设计方案

1.利用工艺优势Epi(外延层工艺)DTI(深槽隔离);SOI(绝缘体上硅NBL埋层,这些工艺都能有效改善Latch-up问题。

2.利用Deep N-WeLL 进行隔离N阱的隔离作用更加有效,也能有效缓解Latch-up

3.浮阱设计(一种特殊设计,会造成阈值电压和漏电流浮动,主要应用在ESD与Latch-up,以后会讲案例)

4.输出级在端口挂载电阻,I-test时能分担部分压降,但是会降低输出级的负载能力。


关注公众号:番茄ESD小栈 获取最新ESD咨询与讲解

二维码.bmp



10

点赞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A565417449 2023-4-19 13:48
老师请教一下LATCHUP测试的E-test(即IO pin正负电压测试)用于什么情况尼,我看测试厂的委工单里面有这一项,但是我们IC没做
回复 catherine_xxp 2023-8-22 11:42
您好,请教您一个问题。
芯片中的IO基本上都是CMOS输出的,为什么输出Buffer尺寸大的IO,在做Latchup I-Trigger(-)测试时,反而很容易fail呢?这是什么原因?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 关注TA
  • 加好友
  • 联系TA
  • 0

    周排名
  • 0

    月排名
  • 0

    总排名
  • 0

    关注
  • 0

    粉丝
  • 0

    好友
  • 0

    获赞
  • 0

    评论
  • 2546

    访问数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1-18 18:06 , Processed in 0.02018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