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
首先,要理解“寄生”元件并不是我们故意设计进去的,而是由半导体物理结构和实际材料、布局布线所固有的。它们就像电路的“影子”,在低频时影响不大,但在高频、高精度或高功率电路中会成为主要矛盾。
来源:任何两个有电势差的导体之间,中间被绝缘体隔开,就会形成电容。例如:PN结的耗尽区、金属导线之间、导线与衬底之间、晶体管的各极之间。
l 对电路的影响:
速度限制:电容的充放电需要时间,这会降低电路的开关速度,限制最高工作频率。这是数字电路延迟的主要来源之一。
信号完整性:导致信号边沿(上升/下降时间)变缓,可能引起时序错误。会造成信号之间的串扰(相邻信号线通过互容耦合)。
稳定性问题:在模拟电路(如运算放大器)中,寄生电容可能引入额外的极点,导致相移,使电路产生振荡或不稳定。
功耗增加:动态功耗P=α*C*V²*f,其中C就包含寄生电容。开关频率越高,由寄生电容充放电带来的功耗越大。
l 导致芯片失效/故障:
时序违例:在高速数字电路中(如cpu、SerDes),时钟信号因寄生电容变慢,导致数据无法在下一个时钟周期前稳定建立,造成系统计算错误。
功能失效:例如,使射频电路无法在目标频率上振荡或放大。
来源:导体材料本身并非理想导体。例如:阱电阻、金属连线电阻(特别是长而细的电源线/地线)、接触孔电阻、扩散区电阻。
l 对电路的影响:
IR压降:电流流过寄生电阻会产生电压降。导致电源电压在芯片内部不均匀。可能使远离电源引脚处的逻辑单元因电压不足而无法正常工作。
功耗与发热:产生 I²R焦耳热,局部过热可能影响器件可靠性甚至烧毁。
信号衰减:对模拟小信号造成衰减,降低信噪比。
噪声:电阻会产生热噪声,降低模拟电路的精度(如运放、ADC)。
RC延迟:与寄生电容共同构成RC电路,进一步加剧信号延迟。
l 导致芯片失效/故障:
电迁移:大电流密度下,金属原子会被电子“吹走”,导致导线开路或与相邻导线短路,这是芯片的致命故障。
闩锁效应:寄生电阻是触发CMOS工艺中闩锁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源网络崩溃:严重的IR压降会导致逻辑状态错误(本应输出高电平,实际却为低电平)。
来源:在CMOS工艺中,NMOS的源/漏区与P型衬底、PMOS的源/漏区与N型阱会自然形成PN结,也就是寄生二极管。多个阱和扩散区的组合会形成寄生NPN或PNP三极管。
l 对电路的影响:
闩锁效应:这是最危险的效应。当有外部噪声(如ESD、电源毛刺)触发时,寄生的NPN和PNP三极管会形成一个正反馈的“硅控整流器(SCR)”,在电源和地之间产生一个低阻通路,会产生大电流短路,烧毁芯片。
ESD保护:反过来,设计良好的寄生二极管结构是构成ESD保护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
l 导致芯片失效/故障:
闩锁:闩锁效应可在瞬间导致芯片永久性烧毁。在正常电路中,如果寄生二极管被正偏,会导致意外的电流通路,使电路功能失常。
漏电:寄生二极管在反向偏置时存在微小漏电流,影响低功耗电路和模拟电路的精度。在正常情况下应关断的电路之间,可能因寄生三极管的开启而形成意外的漏电流通路。
来源:任何一段导线都存在电感,尤其是封装引脚、键合线、芯片上较长的电源/地线等都会引入寄生电感。。
l 对电路的影响:
电压过冲/下冲:电感上的电流不能突变。当电路高速开关时(特别是IO驱动大负载),V = L * di/dt会产生很大的感应电压。下冲可能低于地电位,过冲可能高于电源电压,这会击穿栅氧,损坏晶体管。
电源完整性:与封装上的去耦电容形成LC谐振电路,在特定频率下产生电源噪声。
稳定性问题:和寄生电容一样,会影响反馈环路的稳定性。
电磁干扰:是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之一。
l 导致芯片失效/故障:
栅氧击穿:电压过冲/下冲的峰值电压可能超过晶体管的耐压值,导致栅氧层被永久性击穿,芯片立即失效。
信号振荡:与寄生电容形成LC谐振电路,导致信号产生振铃,引发接收端误判。
误触发:大的电源噪声可能使逻辑电路产生误触发,
避免寄生效应是一个贯穿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PCB设计的系统工程。
l 版图优化:(这是最核心的手段)
匹配设计:对于模拟电路,采用共质心、交叉耦合等版图技术来使寄生效应匹配,抵消其影响。
屏蔽:用电源或地线包围关键信号线(如时钟线),以隔离串扰。
增加接触孔:在电源和地线上尽可能多地打接触孔,降低寄生电阻和电感。
减小电容/电感:使用更短的互连线、增加线间距、使用高层厚金属(电感小)。
减小电阻:使用更宽/更厚的电源/地线,增加电源接触孔的数量。
防止闩锁:严格遵守设计规则:增加保护环来收集少数载流子,加大NMOS和PMOS之间的距离,使用深阱隔离等。
l 电路技术:
使用差分信号、电流模逻辑等对共模噪声(如电源噪声)不敏感的电路结构使用、插入缓冲器驱动长线、谨慎使用容性负载大的电路。
使用绝缘体上硅(SOI)工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许多寄生二极管和三极管,从而避免闩锁。
使用低K介质(降低线间电容)和铜互连(降低电阻)。
充分去耦:在芯片电源引脚附近放置不同容值(高频和低频)的去耦电容,为瞬时大电流提供局部能量库,抑制 L * di/dt噪声。
合理的封装:选择寄生电感更小的封装(如BGA、Flip-Chip)。
良好的ESD保护:设计完善的ESD保护电路,防止其触发闩锁或其他损伤。
控制摆率:对于片外驱动电路,适当控制输出信号的边沿速率(Slew Rate),以减小 di/dt。
仿真分为不同层次和阶段:
在电路设计阶段,使用SPICE类仿真器(如Spectre, HSPICE, FineSim)。
ü 设计师会手动添加寄生参数模型,例如在敏感节点添加一个电容或电阻来预估影响。
ü 进行蒙特卡洛分析和corner分析,模拟工艺偏差下寄生参数变化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在完成版图之后,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提取:使用EDA工具(如Calibre, StarRC)对完成的版图进行寄生参数提取。工具会根据实际的几何图形、材料属性,计算出电路中所有节点和连线的寄生电阻(R)、寄生电容(C),对于高频设计,还会提取寄生电感(L),生成一个包含这些寄生元件的、庞大的SPICE网表。
仿真:将这个包含R/C/L的网表反标回电路仿真器中进行仿真。后仿真结果最接近芯片的实际性能,可以准确地预测时序、功耗、噪声、是否振荡等问题。
仿真效果:
Ø 延时增加:后仿真会显示出信号的延迟明显大于前仿真。
Ø 波形畸变:可以看到信号边沿变缓、过冲、下冲和振铃。
Ø 性能下降:模拟电路的增益、带宽、相位裕度等指标会变差。
Ø 功能故障:在极端情况下,仿真可能会直接揭示出因串扰或时序违例导致的逻辑错误。
注意:
对于闩锁效应,有专门的检查工具(LVS检查工具通常包含闩锁检查规则)进行静态规则检查,但也会通过注入电流等方式进行仿真验证。寄生三极管的行为通常隐含在工艺模型文件中,在仿真寄生二极管和闩锁效应时已涵盖。
使用专用工具(如Ansys SIwave, Cadence Sigrity, Synopsys PrimePower)对整个芯片的电源分配网络进行IR压降和电迁移分析。
对高速串行链路等进行详细的SI分析,仿真信号过冲、下冲、振铃、串扰等。
对于射频、毫米波等极高频率的电路,寄生效应已不能用集总参数R/L/C准确描述。需要使用三维电磁仿真器(如HFSS, EMX)将整个结构作为电磁场问题进行全波仿真,得到最精确的S参数模型。
寄生效应是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俱来的挑战。优秀的芯片设计师不仅是电路专家,更是“寄生效应管理大师”。通过精心的版图设计、先进的EDA工具进行寄生参数提取和严格的后仿真,才能确保设计出的芯片在真实的硅片上能够可靠工作。忽略寄生效应的仿真,流片几乎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