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执的寻觅的个人空间 https://blog.eetop.cn/4205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空间首页 动态 记录 日志 相册 主题 分享 留言板 个人资料

日志

缓存与存储的一致性策略:从 CPU 到分布式系统【转】

已有 668 次阅读| 2022-9-6 11:19 |系统分类:芯片设计

https://blog.csdn.net/c183662101/article/details/106363114



在计算机系统设计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下图所示架构:


为了解决单个存储器读吞吐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常常需要在存储器上面增加一个或多个缓存。但由于相同的数据被复制到一个或多个地方,就容易引发数据一致性问题。不一致的数据可能出现在同级 Cache 之间 (Cache Coherence) 和上下级 Cache 之间。解决这些数据一致性问题的方案可以统称为 Cache Policies。从本质上看,所有 Cache Policies 的设计目的都可以概括为:在增加一级缓存之后,系统看起来和没加缓存的行为一致,但得益于局部性原理,系统的读吞吐量提高、时延减少。


本文将探讨三个场景:


Cache Policy In Single-core Processor

Cache Coherence in Multi-core Processor

Cache Policy in Cache/DB Architecture

Cache Policy in Single-core Processor

在单核 cpu 中,只有一套 Cache,因此只要确保写入 Cache 中的数据也写入到 Memory 即可。


补充一些概念定义:数据在 Cache 与 Memory 之间移动的最小单位通常在 32 - 128 字节之间,Memory 中对应的最小单位数据称为 Cache Block,Cache 中与单个 Cache Block 对应的存储空间称为 Cache Line,在 Cache 中除了存储 Block 数据,还需要存储 Block 对应的唯一标识 T TT (Tag),以及一个用于标记 Cache Line 是否有数据的有效位 V VV。完整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单核处理器下的 Cache Policy 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被概括为:


CPU 从 Cache 中读到的数据必须是最近写入的数据


要满足定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Write-Through,即每次写入 Cache 时,也将数据写到 Memory 中。当之前写入的某数据 D DD 在某时刻被置换后,可以保证再次读入的数据是最近写入的数据。这里有个很明显的改进空间:只需要在数据 D DD 被置换前将其写入 Memory 即可。为此我们可以为每个 Cache Line 增加一个脏位 (Dirty Bit),即:


当其被写入时置为 1;当其被置换时,如果脏位为 1,则写出到 Memory,否则直接丢弃即可。以上所述的 Cache Policy 就是 Write-Back Policy,也是目前在单核处理器中被广泛采用的 Cache Policy。


Cache Coherence in Multi-core Processor

‌在多核 CPU 中,如果这些核共用一套缓存,由于单套 Cache 的吞吐跟不上,无法达到最佳性能。


这时候就需要在每个核上再加一级私有缓存:


假设在一个 4 核处理器中,内存地址 M A MAMA 处最开始存储着整数 0,这时每个核都需要完成一个 read-modify-write 的操作,如下所示:

image.png


如果不加任何协议,当 4 个核都完成相应的操作后,内存地址 M A MAMA 处可能存储着 1、2、3、4 中的任意值,这将影响并行计算的正确性。要保证并行计算的正确性,就必须保证每个核私有缓存之间的数据一致且永远是最新版本,可以想象,多核处理器上的各核之间必须遵守某种数据读写协议,才可能在获得多核计算力的同时维持计算的正确性,我们称这种数据读写协议为 Cache Coherence Protocols。


Cache Coherence 的要求:


从内存地址 M X MXMX 将数据 D DD 读入到核 C 1 C1C1 的 Cache 中,在其它核没有写入数据到 MX 的情况下,读入的数据 D DD 必须是 C 1 C1C1 最近写入的数据值。(单核 CPU 的 Cache Coherence 定义)

如果 C 1 C1C1 写入数据到 M X MXMX 中,经过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在其它核没有写入数据的情况下,C 2 C2C2 必须能够读入 C 1 C1C1 写入的数据值。

针对地址 M X MXMX 中的来自于各个核的写入操作必须被序列化,即在每个核眼中,数据的写入顺序相同。

How To Get Coherence

要在多核 CPU 中实现 Cache Coherence,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让每个读操作在执行前能够获得所有最近的写操作历史。


从写操作传递信息的内容出发,可以将 Cache Coherence Protocols 划分为两类:Write-Update 和 Write-Invalidate。Write-Update 就是在写入数据时,将所有其它同级 Cache 中相同的 Cache Line 更新成最新数据;Write-Invalidate 就是在写入数据时,将所有其它同级 Cache 中相同的 Cache Line 标记为不合法。


从写操作传递信息的方式出发,可以将 Cache Coherence Protocols 划分为两类:Snooping 和 Directory。Snooping 将写数据的信息通过共享总线 (Shared Bus) 广播给其它同级 Cache,同时保证写操作的顺序一致;Directory 在内存中为每个 Cache Line 标记额外的元信息,每个 Cache Line 的读写控制分而自治,将写数据的信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传递。


任何一种 Cache Coherence Protocol 基本都可以从这两个维度被归类为以下四类:

image.png


Write-Update Snooping Example

Cache 中的每条 Cache Line,除了记录数据本身,额外使用 1 bit 标记 V VV 是否有效,以及若干 bits 用于存储 Cache Block 的唯一标识 T TT。多个核内部的 Cache 通过一条共享总线与 Memory 相连,如下图所示:


读取数据时,如果 Cache Line T TT 在 Cache 中的标记位 V VV 为 0,即触发 Cache Miss,Cache 会向 Memory 发起读请求;同时其它核的 Cache 会在总线上监听信息,但它们并不关心读请求,因此这个过程没有其它事情发生;如果目标 Block 在 Cache 中的标记位 V VV 为 1,则直接返回。

写入数据时,Cache 会将写请求通过总线发送到 Memory 中,并将 Memory Block 中 T TT 对应 Cache Line 中的数据更新;同时,其它核的 Cache 会在总线上监听信息,如果发现内部也存有标识符为 T TT 的 Memory Block,则将其对应的 Cache Line 更新。

如果多个核同时发送针对 Cache Line T TT 的写请求,这时只有一个核可以获得总线的使用权,当整个 Write-Update 完整过程执行完毕后,其它核才能继续争夺总线的使用权。这也保证了 Cache Coherence 定义中的第三条。

Optimization #1: Memory Writes

在原始的 Write-Update Snooping Example 中,我们采用 Write-Through 的方式,每当某个 Cache Line 写入数据时,都同时写穿到 Memory 中。本身 Memory 距离较远,读写数据时间长,就容易成为瓶颈,因此如果能够尽量使用类似 Write-Back 的策略,将数据保留在 Cache 中,用脏位 (dirty bit) 标记,等到其需要被替换时,再写入 Memory 中,就能优化该协议的整体性能。


读取数据时,如果 Cache Line T TT 在 Cache 中的标记为 V VV 为 0,即触发 Cache Miss,Cache 会向 Memory 发起读请求;如果其它核的 Cache 已经拥有 T TT 对应的数据,则会截获该请求,直接将自己的数据传输给请求方,减少读穿。

写入数据时,Cache 会首先将自身 T TT 对应的数据更新,并且将脏位置为 1;然后将写数据的信息传入共享总线,这时其它核的 Cache 会同时监听到该消息。如果另一个核的 Cache 内部有相同的 Cache Line T TT,若它的脏位为 1,则会将 T TT 更新成为刚刚监听到的值,同时将脏位置为 0;若它的脏位为 0,则会直接修改数据。

如果 Cache 已满,被迫清出,则通过缓存置换算法选出 Cache Line T ′ T'T 

 。若 T ′ T'T 

  的脏位为 1,则先将数据写出到缓存。

总而言之:以上修改减少了读穿和写穿的频率,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Optimization #2: Bus Writes

尽管增加 Opmization #1能减少读写 Memory 的资源消耗,但每次写数据时,依然要将信息发送到共享总线。大多数情况下,某 Cache Line T TT 对应的数据只有单个核会访问,因此如果能够提前识别其它核的 Cache 是否拥有该数据,避免向总线写入数据,就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性能。正因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再加入一个共享标记位 (Shared Bit),用于标记目标 Cache Line 是否同时存在于其它核的 Cache 中,如下图所示:


读取数据时,如果发现其它 Cache 已经拥有 T TT 对应的数据,则二者都将共享标记位置为 1。

写入数据时,如果共享标记位为 1,则将写信息发送到共享总线;如果共享标记位为 0,则直接修改本地 Cache Line 的值即可,并将脏位标记为 1,无需广播。

Write-Invalidate Snooping Example

利用 Write-Update Snooping Example + Dirty Bit + Shared Bit 的结构,我们来看 Write-Invalidate Snooping 的工作模式。


读取数据时,与 Write-Update Snooping 类似,V VV 为 0 时触发 Cache Miss;V VV 为 1 时直接读取本地缓存。

写入数据时,若 Cache Line T TT 的共享标记位 S SS 为 0,则只写入本地缓存;若共享标记位 S SS 为 1,则写入本地缓存的同时将写入信息发送到共享总线,其它拥有 T TT 的 Cache 将有效位 V VV 置为 0 即可。由于 Write-Invalidate 不需要更新其它 Cache 中的数据,因此发送到总线中的信息只需包含 Cache Line 的标识符 T TT 即可。

与 Write-Update Snooping 不同,Write-Invalidatie Snooping 每次写入数据后,Cache 中 Cache Line T TT 的共享标记位 S SS 总是为 0,只有一个 Cache 中其对应的有效位 V VV 为 1,即全局只有一个 Cache 拥有有效数据。


Update V.S. Invalidate Coherence

Update 与 Invalidate 究竟二者谁更优异?这需要实际运行模式的检验,考虑以下 3 种常见场景:

image.png


尽管二者看起来各有千秋,在实践中普遍被采用的还是 Invalidate Coherence。原因在于:在多核 CPU 的运行时中,一个最频繁的操作就是将一个 Thread 从一个核移动到另一个核上运行。分析一下这种场景:

image.png


MSI Coherence

在 Write-Invalide Snooping Example 中,我们在每个 Cache Line 上使用了 3 个标记位:有效位 T TT、脏位 D DD 和共享位 S SS,一共可以表示 8 个状态。每个 Cache Line 真的需要 8 个状态吗?我们发现实际上每个 Cache Line 只需 3 个状态就足够实现 Write-Invalide Snooping Protocol:

MODIFIED:修改且独占

SHARED:共享

INVALID:无效

其状态机如下图所示:



表示 3 个状态只需要 2 bits,这种更简单的 Write-Invalid Snooping Protocol 被称为 MSI。尽管 MSI 能达到目的,但它在多个场景下仍存在效率问题,因此也有相应的改进版本 MOSI、MOESI 被提出,这里不再赘述。


Directory Protocols

由于 Snooping 依赖基于共享总线的广播和监听,当 CPU 核数大于 8 个以后,共享总线就需要处理更多信号,解决更多冲突,成为瓶颈。因此抛弃广播网络、拥抱点对点网络通信是获得扩展性的前提。失去广播网络后,如何保证对同一个 Block 的写入顺序在各 CPU 核中保持一致,又重新成为难题。


Directory Protocols 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被提出。要序列化对同一个 Block 的数据写入顺序,就必须将这些写入操作集中到一个节点上,但这并未要求对不同 Block 的写操作集中到一个节点上。于是我们可以将不同 Block 的控制权分散到不同分片中,这里的分片就是所谓的 Directory,每个 Directory 中包含若干个 Block 的控制信息。每个 Block 在 Directory 中记录的信息包含两个部分:


Dirty Bit:是否被修改且未写回 Memory

Sharing Vector:哪些 Cache 拥有该 Block Data

假设 CPU 中有 4 个核,每个核拥有私有 Cache,可以为每个 Block 记录 5 bits 信息:


这时整个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分片的思想也是解决分布式系统横向扩展性的利器,值得深思。


Cache Policy in Cache/DB Architecture

‌在 Web APP 开发中,通过引入缓存中间件 (redis/memcache) 来减少数据库压力是十分常见的做法,这时服务架构通常如下图所示:


如何从 Cache 和 DB 读取、写入数据就是 Cache/DB Architecture 下的 Cache Policy。与单核 CPU 中的 Cache Policy 不同,由于 Web APP 通常会部署在多个实例上,实践中几乎总是有多个进程在并行地增删改查数据。这时 Web APP 中不同进程写 Cache、写 DB 的顺序可以用 “一切皆有可能” 来概括。如果要保证二者之间数据的绝对一致,则必须要有分布式事务的支持,但无论是实现难度,还是分布式事务下的写性能下降,都不是开发者所期望的。因此在 Cache/DB Architecture 中,我们对 Cache Policy 的要求可以概括为:


最终一致性:在写入 DB 之后,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总能访问到最近写入的数据


Data Inconsistency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场景。


场景 1:假设写入数据时,先写 DB 后写 Cache:如果写 DB 成功,写 Cache 失败,那么 Cache 中就会继续保存着过时的数据。

场景 2:假设写入数据时,先写 DB 后写 Cache:如果有两个进程 A、B 同时执行写数据操作,有可能出现 A 写 DB、B 写 DB、B 写 Cache、A 写 Cache 的执行顺序,那么 Cache 中就会继续保存着过时的数据

Cache Policies

Policy 1:Cache Expiry

要实现 Cache/DB 中数据的最终一致,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通过在 Cache 中为缓存数据设置过期时间,在经过这段时间后,会自动再次从数据库中重新加载数据,这样就能达到最终一致性。


这个方案的缺点也很明显,假如过期时间设置为 30 分钟,那么 Web APP 就需要容忍 30 分钟的数据不一致,这对很多服务来说几乎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开发者可以把过期时间设短一些,但设得越短,读击穿到 DB 的频率也就越高,就和 Cache/DB Architecture 的初衷背道而驰。


Policy 2: Cache Aside

Cache Aside 的读写逻辑如下:

image.png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场景,它通常也是实践中的标准做法。当然,这种做法也并非完美:


假设有两个进程 A、B:A 写入 DB,B 读取数据,A 删除 Cache 中对应的数据,这时 B 读到了过时数据

假设有两个进程 A、B:B 从 DB 读取数据到内存,但未写入 Cache,A 写入 DB 并删除 Cache 中对应的数据,B 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 Cache,过时数据会一直存在于 Cache 中直到过期

A 写入 DB 后被杀死,过时数据会一直存在于 Cache 中直到过期

上述做法也可以被称为 Write-Invalidate,即写入 DB 之后将 Cache 中对应的数据置为失效状态。为什么不使用类似 Write-Update 的做法?这样还能够节省一次 DB 与 Cache 之间的网络 I/O。写入 DB 后直接写入 Cache 的做法存在一个致命的场景:A、B 进程同时写入数据,其执行顺序如下:


A 写入 DB

B 写入 DB

B 写入 Cache

A 写入 Cache

好家伙,这下好了…


Policy 3: Read Through

Read Through 的读写逻辑如下:

image.png


这时候服务架构如下图所示:


Read Through 的核心问题在于 Cache 需要支持逻辑嵌入,然而一般这种做法会导致运维、部署都不方便。


Policy 4: Write Through

Write Through 与 Read Through 类似,就是在写入时由 Cache 层负责写入 DB 中。这种方案的问题主要包括:


Cache 需要支持逻辑嵌入,导致运维、部署不方便

通常持久性 (Durability) 不在 Cache 的设计目标中,因此在写入 DB 之前,数据有可能发生丢失

Poilicy 5: Double Delete

Double Delete 的读写逻辑如下:

image.png


其实它可以被理解成是 Cache Aside 的改进版,通过一段时间后的二次删除,避免因为并行问题导致 Cache 中的过时数据覆盖新写入数据的情况。


Policy 6:Write Behind

Write Behind 的读写逻辑如下:

image.png


这时候服务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这种做法可以极大地提高读写吞吐量,但缺点也比较明显:


Cache 需要支持逻辑嵌入,导致运维、部署不方便

使用的 MQ 必须是 fifo 队列,否则将导致数据写入 DB 的顺序错误

Write Behind 还有一种变体,就是将写入的顺序调换:

image.png


这时候服务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相较于原版 Write Behind,由于 DB 在复制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类似的 MQ,因此只需要开发解析复制日志的 DB 中间件,伪装成 Slave 节点,即可实现相应流程。整个架构中无需引入额外的 MQ,减少部署、运维成本。


Connections

本节,我们从连接数的角度观察一下 Cache/DB Architecture 中不同 Cache Policies 的架构。假设各上游服务与下游服务建立的连接池为固定大小 N。


考虑服务会被部署多个副本,在 Cache Expiry、Cache Aside 以及 Double Delete 中,架构中各节点间的连接状态如下图所示:


每个服务实例都需要与 DB、Cache 建立 N 个连接,由于其它服务也需要访问相同的 DB、Cache 集群,这时候就会出现极高的连接数。


在 Read-Through、Wright-Through 以及 Write-Behind 中,架构中各节点的连接状态如下图所示:


每个服务实例都需要与 Cache 建立 N 个链接,Cache 与 MQ、MQ 与 DB 之间都只需要建立 N 个链接。


在 Write-Behind 的变体中,解析复制日志的中间件只需要与数据库建立 1 个连接即可,如下图所示:


Summary

本小节列举了多种 Cache Policies,通常最常用的并不是设计最复杂的,具体场景需要具体分析,也许最简单的做法就能满足需求。Less code, less bugs : )。


References‌

Georgia Tech - HPCA: Lesson 15 & 24

SienceDirect: Cache Coherence

Wikipedia: Directory-based cache coherence

Wikipedia: Directory-based coherence

Wikipedia: Consistency Model

Medium: Cache Coherence Problem and Approaches

cs.utah.edu: Directory-Based Cache Coherence

CSC/ECE 506 Sprint 2012/8a cj

What Every Programmer Should Know About Memory

CMU: Directory-Based Coherence I

CMU: Directory-Based Coherence II

CS4 /MSc Parallel Architectures

Consistency between Redis Cache and SQL Database

Read-Through, Write-Through, Write-Behind Caching and Refresh-Ahead

High-Performance Caching with NGINX and NGINX Plus

Improving cache consistentcy

Scaling Memcache at Facebook

————————————————




点赞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 关注TA
  • 加好友
  • 联系TA
  • 0

    周排名
  • 0

    月排名
  • 0

    总排名
  • 0

    关注
  • 0

    粉丝
  • 0

    好友
  • 0

    获赞
  • 0

    评论
  • 6659

    访问数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 手机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EETOP 创芯网
( 京ICP备:1005078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710 )

GMT+8, 2025-1-18 17:13 , Processed in 0.01711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eetop公众号 创芯大讲堂 创芯人才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