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功耗公式中提到的 “负载电容” 并非仅指晶体管内部的寄生电容,而是多种电容成分的总和,其中既包括晶体管自身的寄生电容,也包括外部互连引入的电容。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晶体管在制造和工作时,因结构特性会产生固有寄生电容,主要包括:
芯片中晶体管通过金属导线(互连层)连接形成电路,导线与周围介质、衬底或其他导线之间会产生电容,称为互连电容,主要包括:
这些互连电容属于 “外部负载”,因为它们是晶体管驱动的 “外部电路” 带来的电容。例如,一个晶体管的输出端连接到另一个晶体管的栅极,那么后者的栅极电容(以及连接导线的电容)都会成为前者的 “负载电容”。
从电路角度看,“负载电容” 是指
晶体管开关过程中需要充放电的所有电容的总和。无论是晶体管自身的寄生电容,还是互连导线或后续电路引入的电容,只要在开关时会被
电源充电或放电,就会贡献动态功耗。
例如,一个反相器(由一个 PMOS 和一个 NMOS 组成)的负载电容包括:
负载电容是晶体管开关时需要充放电的所有电容的总和,既包括晶体管内部的寄生电容(如栅极电容、结电容),也包括外部互连导线和后续电路引入的电容。在先进制程中,互连电容的占比逐渐升高,成为负载电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解释了为何芯片布线设计(减少互连电容)与晶体管工艺改进同样重要 —— 两者都会影响动态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