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采样定理
采 样定理是1928年由美国电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首先提出来的,因此称为奈奎斯特采样定理。1933年由苏联工程师科捷利尼科夫首次用公式严格地表述这一 定理,因此在苏联文献中称为科捷利尼科夫采样定理。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对这一定理加以明确地说明并正式作为定理引用,因此在许多文献中 又称为香农采样定理。采样定理有许多表述形式,但最基本的表述方式是时域采样定理和频域采样定理。
在时域: 频带为F的连续信号 f(t)可用一系列离散的采样值f(t1),f(t1±Δt),f(t1±2Δt),...来表示,只要这些采样点的时间间隔Δt≤1/2F,便可根据各采样值完全恢复原始信号。
在频域: 当时间信号函数f(t)的最高频率分量为fmax时,f(t)的值可由一系列采样间隔小于或等于1/2fo的采样值来确定,即采样点的重复频率fs ≥2fmax。图为模拟信号和采样样本的示意图。
释疑一:“完全恢复”
“完全恢复”:原始信号f(t) 的特征包括 幅度 ,相位和频率 。信号采样后其频谱产生了周期延拓,每隔一个采样频率 fs,重复出现一次。 对信号的频谱作逆傅立叶变换时,可以变换为原时域采样信号,而不能保证此时的采样信号能真实地反映原信号幅度 和相位。 同时满足信号三个特征 幅度 、相位和频率叫做无失真。这和采样定理是不同的应用。工程应用中取采样频率为(5-8)fo,可以满足一般无失真的要求。
释疑二:“2倍重复频率”
两倍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采样定理只是规定了避免频率混叠的充分必要条件,注意,仅仅是混叠这一个方面,采样定理并没说要你按照2倍频率采样。
2. 带通采样定理
带通信号:信号带宽为B ,频带限制在(fL,fH)内, 中心频率为fo, 满足 fo>>B ,那么叫做带通信号。
实际通信中的信号往往是 带通信号,例如 MPSK ,MQAM 这样的调制信号,GSM 制式 中,叫做基带信号。
一个频率带限信号x(t),其频带限制在(fL,fH)内,如果采样频率满足:
确定原始信号x(t)。
带通采样定理:若信号是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代宽为B的带通信号,且信号最高频率为fh,且fh=nB+kB,其中,n为带宽B的整数倍,k为带宽的分数倍,则此时的采样定理应满足:fs=2B(1+k/n);
3. 混迭(Aliasing)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在信号被采集(A/D)之前,经过一个低通滤波器,将信号中高于奈奎斯特频率的信号成分滤去。在图3的例子中,这个滤波器的截止频率自然是25HZ 。这个滤波器称为抗混叠滤波器。
我们可以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既然采样频率大可以获得良好的波形,那么是不是采样频率越大越好呢?显然不是,在数字示波器中,当采样频率较大时,波形的谱线范围也变宽了,且频率分辨率也增大了,因为频率分辨率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