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春招再出发,面试了十余家目前收获了六家公司的offer。一路走来,有迷茫、有坎坷,也有收获。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正处在类似阶段的你一些参考与鼓励。
刚开始读研时,其实我并没有打算做验证方向。一开始尝试了FPGA、数字设计、后端等方向,但越深入了解,越感到迷茫:数字设计对科班背景和方向匹配度要求很高,求职难度不小;FPGA和后端虽然也接触过不少,但行业天花板相对较低。后来通过牛客、脉脉等平台,我开始接触验证方向,也听了几节路桑的《卤煮验证》分享课,了解到很多学长学姐的故事。渐渐地,我对“能把验证学好、能找到好工作”建立起信心,并最终决定专注学习验证。
在报名路科V2课程之前,我的基础非常薄弱:只有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基础,以及两个简单的FPGA项目,对通信协议、验证语言、验证工具几乎是零了解,而且身处国外,几乎找不到系统的学习资源,也没有人可以答疑。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问题经常卡很久,这让我感到非常焦虑。正因如此,我报名了路科的V2课程。路科不仅有系统化的课程安排,还有高质量的答疑群、直播讲解和学长一对一指导,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我入门的门槛,也让我在前期避免了大量走弯路的时间和精力浪费。
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算是转行,要应付学校的课程,老师的项目,毕业的科研要求,真正静下心来学验证的时间特别有限,所以我验证学的很不扎实,SV大概是在3-5月学完,UVM在5-6月完成。随后做了AHB RAM和AHB matrix项目,9月开始投简历。9-10月面试机会很少,到了11月才多起来。但那时我技术水平依旧不够,外加很多杂事缠身,最终秋招结果并不理想。 回头复盘,SV和UVM主要是通过路桑的视频课程学习的,大部分时候都是1.5倍速甚至2倍速地刷课。白皮书、绿皮书、红宝书也只是草草翻了一些章节。虽然我每一节课都按照要求做了笔记、画了思维导图,但当时的状态只能说是“听懂了”,远谈不上“会用”。做项目时更多是看视频、看代码,真正自己动手写的时间很少。这也是我秋招表现不佳的核心原因——实操能力太弱,项目部分稍一深入就答不上来,面试时常常被问倒。
所以我总结下来最大的教训就是:学习一定要“动手”,不能只“动眼”。人都有惰性,看视频比写代码轻松,但学得并不扎实。建议大家一定要逼自己动手写,哪怕没时间深入研究,也不要只是看项目代码,抄一遍路桑的代码都比光看强!
去年秋招结束后,我进入一家CPU公司实习。实习初期公司安排我参与一个总线相关的验证项目,我刚好做过AHB RAM和Matrix项目,在路科项目中熟悉了AHB协议的内容、transaction建模、sequence编写、agent封装等等,这让我在实习初期就能快速理解项目框架并进入状态。不仅如此,实习中用到的EDA工具在实训机中都有用过,这些极大缓解了我“开局抓瞎”的焦虑感。这段实习经历,也让我在春招中拿到更多面试机会与更强的谈判底气。
在实习之前,我只拿到过两个offer,面试机会也很少。但实习结束后,面试机会明显增加,可见实习经历在校招中的权重非常大。我个人感觉,在校招中公司最看重的因素依次是:学校层次 > 是否有实习经历 > 专业匹配度 > 其他,校招筛人是多维度的,“敲门砖”靠学校,“进门后”靠实习和项目,“谈得好”靠技术深度与表达。最后拿offer还要靠一点运气。
去年秋招听路科的分享会时就了解到,有些往届学员只做了一个二星项目,甚至UVM都没学完,就去投实习,最后依然拿到了不错的offer。所以我建议大家:投实习一定要趁早,大胆投,别怕自己还没准备好。在公司项目压力下边学边干,成长速度会快很多。
至于正式校招,反而要更慎重。网上很多经验分享贴说简历要早投,最好7、8月就开始。但我自己的经验是,如果自己简历丰富度还不够,尤其是你目标公司的,千万别太早投。除非你是为了刷面试经验,想在面试中主动暴露自己问题后面再改进。但是这中间也存在一个取舍,就是有些公司比较火,投递的人太多,很快就没HC了。所以在看到其他大佬疯狂面试,甚至开始谈薪拿offer,自己不要着急,而是要沉下心来好好打磨自己。我认为如果在没实习的情况下,至少做两个四星级以上的项目并且吃透比较稳当。
大部分公司在校招期间只会给你一次机会,如果秋招挂了,春招可能就没有机会了,那就意味着和这家公司彻底无缘。所以请务必把最好的自己留给最想去的公司。
找工作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长跑,不是短冲的百米赛。不要因为前期频繁的面试失利就否定自己,也不要在还没准备好时盲目出击。
十分幸运能在一年前找对了方向、掌握了方法,借助路科的平台积累了些许成果。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带来一些参考与鼓励,也希望你能坚持到底,跑赢这场属于你自己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