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3| ||
从2015年-2025年工作十年,国内集成电路(IC)行业这样技术密集且快速迭代的领域,总会有许多深刻的感悟。
以下从技术、行业、个人成长三个维度,分享一些个人思考所得(仅供参考):
### **一、技术层面:从“追赶者”到“破局者”的转变**
1. **敬畏技术深度**
IC行业的门槛不仅在于设计本身,更在于对工艺、材料、EDA工具的深刻理解。十年前,国内工程师更多是“依葫芦画瓢”,
依赖国外IP核和工具链;
如今,随着国产EDA、先进封装等领域的突破,逐渐从“能用”到“敢创新”,但核心技术的积累仍需时间。
2.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思维”**
早期可能只关注某个模块的设计(如ADC、PLL),现在必须理解整个SoC的架构、功耗、良率、成本之间的博弈。
例如,车规级芯片对可靠性的严苛要求倒逼工程师从系统层面优化设计,而非单纯追求性能。
3. **国产替代的机遇与挑战**
过去依赖进口的芯片(如射频、高端MCU)逐渐被国产替代,但“能用”和“好用”之间仍有差距。
如何平衡性能、成本、生态(如工具链兼容性),是技术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
### **二、行业认知:风口背后的冷思考**
1. **“资本狂热”与“技术长跑”的冲突**
近年来国内IC行业融资火热,但芯片研发需要长期投入,短期的资本逐利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如低水平重复造轮子)。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持续迭代和生态建设,而非PPT参数。
2.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博弈**
地缘政治加剧了技术壁垒,但IC产业链的全球化本质未变。
例如,国内企业即使掌握了28nm工艺,仍需与ASML、Synopsys等国际巨头合作。如何在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间找到平衡,
是行业的核心命题。
3. **从“工程师红利”到“人才断层”**
行业爆发式增长导致人才争夺战,但资深架构师、工艺专家依然稀缺。
许多年轻人被高薪吸引入行,却因技术沉淀不足而陷入瓶颈。
培养“既懂设计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
### **三、个人成长:十年磨一剑的修行**
1. **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失败**
流片失败、项目被砍是常态。曾参与一款读出芯片研发,因项目管理问题三次流片才成功。
这种经历教会我:芯片行业没有“捷径”,只有不断试错和迭代。
2. **跨界学习能力**
纯技术思维已不够用。例如,做AI芯片需理解算法特性,做车规芯片需熟悉ISO 26262标准。
技术之外,对市场、供应链的认知同样重要。
3. **保持“归零心态”**
技术迭代极快,十年前掌握的技能(如40nm设计)可能已落后。
主动学习新工具(如AI辅助设计)、新方向(如Chiplet),才能避免被淘汰。
---
### **四、给后来者的建议**
1. **基础决定上限**
模拟电路、半导体物理等基础学科永不过时。许多“卡脖子”问题(如噪声抑制、良率提升)的答案,往往藏在教科书里。
2.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细分领域的天花板差异巨大:数字芯片卷向先进制程,模拟芯片依赖经验沉淀,
而新兴方向(如存算一体、光子芯片)可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3. **拥抱国产化的历史使命**
行业不再只是“谋生手段”,更承载着技术自主的使命。
比如: 参与国产EDA工具开发、车规芯片认证等“难而正确”的事,或许比追逐风口更有长期价值。
---
### **结语**
十年IC生涯,见证了行业从“冷板凳”到“聚光灯下”的巨变。
最大的收获是:**芯片是科学与工程的极致结合,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耐心**。
未来十年,愿与同行者一起,在“卡脖子”处亮剑,于无人区中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