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我国在无人区成功实现
的报道
• 23 小时 • 3 分钟读取
| ||
全球首创!我国在无人区成功实现
森林漫步、沙漠穿越、野外探险……手机信号没了怎么办?
此刻,一部具备卫星通话功能的智能手机,或许能成为“救命稻草”。
“国外企业一直在尝试,但均未取得突破。”中国电信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院”)院长李屹寰日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如今,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普通智能手机无须换卡换号,就能通过卫星网络与世界相连。”
设想变为现实的背后,是中国电信携手华为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历时两年多的集智攻关。他们联合组建研发团队,先后破解卫星天线内置、弱信号稳定连接、通信协议融合等难题,在全球范围内首创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技术。
剪掉“小辫子”
天线和芯片模组设计,是研发团队面临的首道难关。
卫星电话能够连接远在3.6万公里高空的天通卫星,外置天线与卫星芯片模组功不可没。与之相比,智能手机现有天线接收卫星信号“力有不逮”,且主板上寸土寸金,留给卫星基带芯片的空间有限。
从外观上看,卫星电话上方的天线尤为显眼,犹如一条粗壮的“小辫子”。**“围绕这条‘小辫子’的去留,研发团队曾展开激烈的争论。”**卫星院研究员、研发团队成员王德乾回忆。
但团队中来自华为的工程师态度坚决:“消费者怎么可能接受那样的外形?我们必须有所突破!”
意见反复交锋。“不要天线,怎么实现卫星通话?”“即便实现了,又有谁会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甚至争辩到“脸红脖子粗”。后来,用户需求调查说服了大家。“许多人告诉我们,他们不会因为一种不常用的功能,而选择购买这样的产品。”研发团队成员秦屹昂说。
那就下定决心剪掉“小辫子”!
内置天线发射功率不足,团队就调整主板布局,把最好的位置留给天线,并在四周增加天线数量,提高信号的收发能力。秦屹昂打比方:“就像抬东西,一个人力气不够就多人上,大家各抬一个角。”
卫星芯片模组尺寸大、能耗高,大家就缩小工艺制程,将基带、射频、存储等一体集成,并采用不连续收发等新技术降低能耗。**“原本占主板一半面积的模组,被压缩至1平方厘米左右,仅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王德乾告诉记者。
“小辫子”终于被塞进了手机。
升级卫星端
天线内置只是第一步,让其稳定接收卫星信号才是重点。
“同步轨道卫星太高了,团队竭尽所能提高天线增益,依然无法确保信号稳定。”王德乾感叹道,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摆在团队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提高信号功率;要么降低信息速率。“就好比两个人说话,扯开嗓门喊可以让对方听得更清楚。要是没有那么大嗓门,也可以把语速放慢,逐字逐句说清楚。”王德乾解释。
两者相较,第二种方式显然更易达成。可是,把信息速率降到多少才能同时保障网络流畅和话音质量?
**为了找到最佳方案,团队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攻关历程:**不断调低信息速率满足天线灵敏度需求;持续优化信源编码改善信道降速后语音体验;引入自适应机制,让语音速率根据卫星“忙闲”状态自动调整。
“通过大量的软件开发、算法改进与仿真测试等工作,我们将信息速率锁定在800比特/秒。”王德乾介绍,这一速率既能最大限度提升网络容量,又能保证智能手机与卫星的稳定连接。
不过,研发到这里还只是“纸上谈兵”。
卫星直连通话是应急功能,网络稳定不容一点闪失。为此,团队踏上了一段苦旅——15个月时间、6条线路、3000多公里。他们走遍罗布泊、羌塘、漠河边境……不放过任何一处信号盲区。
“有人连续出差几十天顾不上家,有人在越野车上颠得快‘散了架’,还有人高原反应严重仍坚持走完全程。”李屹寰至今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如此艰辛的测试过程,是被华为‘逼’出来的,但我们觉得逼得好。”
在那些地面通信基站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团队反复测试,不断优化解决方案,最终让地面通信与卫星通信自如切换,成功实现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收发。
理顺两张网
“技术跑通了,谁来买单?”从项目启动伊始,这个问题就在李屹寰心头打转。
常见的卫星电话,个头大且专用,普通人几乎不会买。智能手机拥有卫星直连功能后,如果解决不了两张网络共用一个号码的问题,可能依然无人问津。
“测试时,我们用天通专用号段1740往外拨打电话,常常被别人误以为诈骗电话直接挂断。”李屹寰说,“如果每个人用原卡号就能拨打卫星电话,将撬动一片不可估量的蓝海。”
这样的构想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此前,放眼全球,也从未实现。原因就在于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是相互独立的两张网。
“智能手机卫星通话的原理是,先让手机连接天通卫星上传信息,然后由卫星将信息无差别回传至地面站;地面站接收并完成解析后,再将信息传送至天通核心网;最后,由核心网拨打地面基站,完成与目标电话连接。”王德乾告诉记者。
但长久以来,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协议不统一,信息传输“相见不相识”。只有理顺两张网,具备卫星直连功能的手机才有可能在市场上推广开。
给两张网“牵线”并不容易。“天通系统相对封闭,所有标准都是保密的,不能拷贝。”秦屹昂说,新编、修订、补充协议,合计165万余字,全靠大家一个一个字符敲出来,不能有一丝错漏。
协议统一后,在无地面基站信号覆盖的地方,天通系统可直接读取手机识别卡信息,让手机以漫游方式注册到天通核心网。这时,用户就能用原卡号进行语音呼叫和短信收发。
2023年8月,华为Mate60Pro手机上市,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通话技术正式步入商用。回首攻关历程,研发团队感慨:“我们闯过了技术上的‘无人区’,让地理上的无人区信号满格。”
后记:
偶然读到这篇文章,想起了大约在2018~2019年,北京某著名国防大学的黄教授,找我们帮他搞发射36dBm以上的芯片。他希望用现有的GSM功率芯片,增加功率,就能直接连接卫星,实现用手机打卫星电话和发短信。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可观的市场。
我和他谈论了很久,从技术上的困难,到可能的市场,我们一直聊了可能有4~5小时。黄老师绝对是一个烟民,他浑身上下散发的烟气,熏得我结束会谈后直接醉烟了。然后我们一起吃饭,继续聊如何实现。聊如何改造GSM PA,聊究竟需要多少功率,手机天线能搞定不啥的。
饭桌上,黄老师一倍酒下肚,开始唠唠叨叨,开始抱怨。说北斗卫星系统,里面的所有通信架构和协议,其实是他自己和学生一起搞的。后来北斗升级了,声势壮大了,事情就成为别人的成果,自己反而被边缘化了。说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其实里面的人不一定是这样啥的。我也不敢说啥,点点头,表示理解。他说他这次决定单独出来做,要把手机卫星通信这个项目搞定。他找了一些有卫星的公司,目前已经搭建好了平台,现在就可以通过特制的手机发短信了。他给我演示,用他拿出来的一个手机,他说里面有一个大功率PA,是单独买的国外的产品。他现场给我发了一个短信。确实一会儿,我受到一个奇怪的号码发来的短信,内容v就是黄老师发的。
后来我们还联系过多次,继续见面可能有3~4次。还有他的一个博士生张同学。小伙子人很俊俏,是黄老师公司的实际推动人,专业知识非常牛。他说他找了很多公司,有些不敢兴趣。目前华为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但提出要求他先解决用市面上现成的PA芯片来实现,并要求集成到现有的手机里,需要做出一块非常小的板,能直接扣到现有手机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华为就可以直接采用。
所以他一直找我能否帮他们解决先用GSM功率芯片实现36~38功率的输出。我说这个得走公司流程,如果立项,我们自然可以去做。后来,这个事就淡下来了。因为他找到我,其实就是通过公司层面,有人让他来找我。当他当时并没有投资,不可能找公司来立项。我后来告诉他们,应该先申请专利,因为他们的情况,和我当时一个业余项目很相似。自己资源很少,如果推动到可能实现时,沿着这条道路的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反而会先走通,并可能反过来否定你的贡献。另外,你也无法商业变现。他听了深以为然,说回去申请专利。后来还有几次,我们讨论了一些专利申请的问题。
后来我离开了上一家公司,也就没有再想起这个项目了。中间有一次我问他怎么样了,他说华为感兴趣,但让他们自己先搞定演示方案,华为才会采用。再后来就是疫情,我们没有再联系。今天突然看到这篇文章,想起这事。事实上,华为已经搞定了手机卫星通信,采用的芯片也正是类似方案,后来了解到是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设计的。他的公司能以公司层面能搞这个,也是有魄力的。这个公司和它的老板,我听到都是有夸的,也都有贬的。大抵这就是社会常态了,我本人还是非常认可他们的。
不清楚今天华为的方案里,是否有黄老师他们的东西,还是黄老师只是成为第一批先驱,做了无名贡献罢了。都祝福那些开拓者!即使黄老师没有实现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向他致敬!致敬那些开拓者! 事实上,黄老师曾一度想让我加入他们公司,去实现这个想法,但我退缩了。因为我需要养家糊口,真的没有这个勇气破釜沉舟来搞。同时内心也对能否搞定没有底气。甚至华为发布手机后,我都很疑惑华为是怎么搞定的?后来通过设计的兄弟,才了解到其实是可以搞定的,但自己胆子太小。所以向敢于去想,去做,去投钱立项,去搞定设计的那些平凡人,致以敬意!
AGI这个业余项目,已经快8年了,虽然有了一些中国美国专利。但这几年忙于公司项目(因为公司项目是第一优先,我还有养家糊口),几乎没有做了。也许我又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懒懒散散,但懒惰之蛇如影相随,胆小之鬼挥之不去,个人资源能力有限,目力眼光又很差,还是老样子随波逐流。
呜呼,愿得天下寒士皆欢颜,吾也有茅屋一间!